省赛二等奖,校赛二等奖作品
作者姓名:王敏
学校地址(邮编):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淮海大道300号(230601)
学校全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年级和班级(教师组不填):16级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教师组不填):王勇
联系手机:15156807651
题目:年味·豆腐
本人承诺:我承诺本作品本人享有独立的著作权,且在省组委会公布获奖结果前未予公开发表。本人授予省组委会无偿享有本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指导教师点评(教师组不填):文章简洁明了,语言朴素,中心明确,构思合理,行文层次清楚。
年味·豆腐
对于大多数北方人来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喝完腊八粥,红红火火的新年就拉开了序幕。但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外公开始泡黄豆准备磨豆腐时,年味才渐渐浓郁了起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送灶节,在我的家乡,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送灶粑粑用来祭祀灶神,祈求灶神能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其中,豆腐馅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外公每年都会泡上好几十斤黄豆用来做豆腐。在泡黄豆之前要先挑拣一番,坏的、瘪的、霉的通通都要剔除,剩下的黄豆粒粒都是金黄饱满,这样磨出来的豆腐才能雪白透净。挑选过后的黄豆再用井水冲洗干净放入木桶中。每只木桶只能盛放一半的黄豆,接着再倒入水,否则黄豆吸水膨胀后就会溢出桶外。水泡黄豆是个神奇又有趣的过程,晚上睡觉前黄豆还是紧致而坚硬的,一觉起来你会发现黄豆都吸饱了水份,变得膨胀松软,用手轻轻一捏,饱满的黄豆就裂开成了两瓣。
黄豆泡好了就该挑到大队上去磨。天还未亮,远处的山头上斜挂着月亮,几颗稀疏的星星低低地坠在青黑色的夜幕中。一根长扁担,两头挂上木桶,半蹲下身子,两腿弯曲分开,肩膀微微一斜,扁担就稳稳当当地抬到了外公的肩上。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插在腰上,这一套动作行如流水。一根扁担陪着外公挑过日出日落星移斗转,挑过了春风秋霜、夏雨冬雪,挑过了一切的坎坷与沟壑,似乎已经与外公的肩膀融为了一体。随着外公脚步的移动,扁担上下起伏着,发出了吱吱呀呀的声音,像是在奏一首岁月的歌。
磨黄豆是在一间小作坊里,四四方方的小土屋,里面只有一架老旧的机器和一盏昏黄的电灯。尽管外公到时天还是蒙蒙亮,作坊里已经是站满了人,全是从四里八乡赶来磨豆腐的。每个人的脚边都是一样的装备—一根扁担两只木桶。等待磨豆腐的过程枯燥而漫长,但奇怪的是,外公却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凡是来磨豆腐的,无论来自那个村庄,只要一支烟的功夫,两人就已熟络了起来,甚至会惊奇地发现彼此还有几分血缘关系,这再寻常不过了。
磨好的黄豆还要再挑回去,但这回程的路远比来时要难走。黄豆加水磨成豆汁后体积就大大的增加了,原先只有半桶黄豆,磨好后就成了满满一桶的豆汁。随着外公肩头的起伏,桶里的豆汁晃晃悠悠,荡起了一层层白沫,随时都会溢出桶外。这时,我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回程的一路上,我都紧跟在外公身后,随时提醒着慢些、再慢些,稳些、再稳些。回家的路上除了我的念念叨叨,还漂浮着满路的淡淡豆香。
回到家里,外婆早已准备好了柴火用来烧锅。把豆汁倒入锅中,架上柴火慢慢煮开,边煮边用勺子撇去表面的泡沫直到豆汁煮开,勾人的香气从厨房蔓延开来幻化成了浓浓的年味。豆汁煮熟后就成了豆浆,滚烫醇香的豆浆盛进碗里,再加入少许的糖,变成了我怀念至今的美味。白糖化解了豆子的苦涩,赋予了豆浆一丝甘甜,豆浆又为白糖添了些许醇厚,两者相辅相成,也不知是谁成全了谁。这一碗丝滑浓郁的豆浆,并不如店里买的豆浆那样口感细腻,但略感粗糙的豆浆中却多了一味纯真,至今都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白月光。
然而这豆浆虽好喝,但却不能多喝,因为豆浆煮好了就该点豆花了。把煮开的豆浆再次倒入桶中,自然冷却到一定温度才能点豆腐。点豆腐是个技术活,早在煮豆汁时,外公就已准备好了一只小碗,舀上一勺未煮开的豆汁,加上少许石膏搅拌好,然后一手用勺子快速地搅拌豆浆,一手缓慢地把石膏水倒进木桶里。刹那间,桶内的豆浆就变成了豆花,一簇一簇一朵一朵的,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慢慢地晕染开来。点好豆花后还需要用纱布把桶盖住,莫约十分钟后豆花就成型了。成型后的豆花白白嫩嫩,用手轻碰木桶,豆花都会害羞地发抖,摇摇晃晃、吹弹可破。
吃过豆花就到了做豆腐的最后一道工序-压豆腐。在盆上摆一只十字木头架,接着两个人同时牵着纱布,把豆花缓缓倒入纱布里,滤去水分后再按顺序依次把纱布的四只脚叠好,盖上木板。这样一层层码好,最后再压上一块大青石板。这块大青石向来都是卧在院子的角落里,仿佛被人遗忘了一样,时间一长,青石上慢慢锈上了绿苔。但每逢快过年时,青石又能大展身手,用来压豆腐。当我还懵懂无知时,总觉得那块青石轻飘飘的,外公一弯腰便能轻松地搬起。可随着年岁的增长,石板的重量似乎也在增加,外公的腰越来越弯,从院子到木盆的那一段路,外公也走得越来越慢。后来我才知道,不是石板重了,而是外公老了。
我也曾问过外公,做豆腐这么麻烦,从黄豆变成豆腐,要经历泡、磨、煮、点、压这五道工序,缺一不可,还不如去镇上买一些,既方便又省事。外公却告诉我现在做豆腐已经简便多了,从前磨豆腐都是用石磨慢慢地推慢慢磨,费时费力,而现在机器几分钟就能磨一大桶黄豆,这都是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便利。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该不忘回头看看,买豆腐的确方便,可是亲手做出来的豆腐吃起来却更加醇香,它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豆腐,而是对过去一年的圆满交代和对新年的美好展望。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正如石磨的消失一般,也许有一天磨豆腐的小作坊也会被淘汰。可越是向前走,就越想回头望,越是怀念外公做的豆腐。一块简单的豆腐里,夹杂了童年,掺上了回忆,兑了些不舍,最后还勾了一味乡愁,诸如许许,最终汇成了年味,汇成了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