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一等奖
作者姓名:张悦
学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淮海大道300号
学校全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题目:人间有味是清欢
本人承诺:我承诺本作品本人享有独立的著作权,且在省组委会公布获奖结果前未予公开发表。本人授予省组委会无偿享有本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人间有味是清欢
今天的中国人,都怎么了?平静且安详的心境,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在看到那句“你快乐么?”的问句时,我们嘴上调侃着,而在内心却在思考着:我快乐么?街上到处都是匆忙的脚步,我们前进着,却又困惑着。
林语堂先生在他那本《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文明的伟大的休闲者。”在林语堂先生看来,中国人跟美国人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的悠闲的生活方式是闻名于世的,是有历史传统的。可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今天的我们有多久没有去喝茶、品酒、听琴了?有人会觉得这些都是些个“没用”的事儿。从表象看,还真是。这个时代,我们有太多要去追求的事儿了,各种出人头地的选项供我们去拼命奋斗,要做就做与此相关的事儿,那才叫“有用”的事情。而一个人读读闲书、喝喝茶、看看画纸上的花鸟鱼虫、听听那扬扬悠悠、淙淙潺潺的《高山流水》,实在是没用。
太多有用的事,包含着沉甸甸的重量压在我们身上。汲汲营营的我们早已不记得曾经的轻逸生活是个怎样的面目,也忘了传承已久的那种智慧而愉快的生活哲学。有用的人在通讯录里被留下,无用的人被边缘化甚至被选择性遗忘。身边有趣的人越来越少,有生活情趣的事儿越来越少,我们的人生就像那久未问津的盆栽,渐渐干枯起来,慢慢变得无味。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这话我是成长了之后才理解其中深意。于丹在她的书中写道:“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于是,我一得了空儿就去做些“无用”的事儿——读书、喝茶、赏画、听琴。
一
现在去国内的书店,买的最好的,第一名的是与考试相关的书,其次是养生保健的书,第三类是所谓的畅销书,要么是励志的,要么是指点如何致富如何成功的。几乎都是有目的性的,甚至有些功利的。“有用”的阅读不是不重要,但是,更令人感到幸福的阅读是那些“无用”的阅读,它也许不能立即给你个文凭,也没法立即让你功成名就,但能让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
阅读本身的乐趣是隐藏在过程之中的。那些我们都熟悉的字、词,就那么简单组合在一起后便诞生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境。最近在看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阅读的神奇就体现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放下红尘喧嚣,在这些婉丽隽秀,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中,透过文字就能邂逅这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少年才子,因他的愁而愁,因他的痛而痛,因他的相思而心绪柔软,因他而陷入时光的漩涡中。最终,心情平静下来,但是却在心底留下柔软的痕迹。这就是阅读的奇妙所在。
书是绵长的记忆,也是平凡的陪伴。读书养心,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我喜欢阅读各种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籍,它们就像一条条溪流,不断的滋养着、充盈着生命,让灵魂都多彩起来。
二
真正地学会喝茶,我是在近三十岁的时候。以前的喝茶,侧重点在“喝”上,就是图个解渴、败火。现如今的关注点,则在“茶”上。“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的陆羽,身处乱世,却能继续着“茶禅一味”的修行,辨水、烹茶。今天的我们,想要认真喝茶要去茶楼专门请茶艺师泡来喝,呼朋唤友、人声喧杂。虽热闹,但却违了茶的清雅。茶叶可以不是恩施玉露,茶具可以不是越州青瓷,甚至煮茶的水也可以不是山泉梅雪。但烹茶品茗的心,一定要是古朴的悠闲的安静的心。用这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心境,与茶相遇,喝出它的前世今生,品出生活中宁静宽容的态度。喝茶当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红尘纷扰,唯有喝茶时才能偷得片刻的宁静清闲,在一杯清浅的绿色中,能听到巍峨青山的风声,能见到清澈见底的泉流,能闻到清丽淡雅的花香,一个写意的世间都凝在手中这杯茶里,这也许才算是真正的喝茶吧。
白居易有首品茶感悟的诗,《食后咏茶》: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一杯茶可以喝出时光荏苒中的自在与安闲,难怪苏轼感慨:“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有茶的日子就是好时光。
三
前几天遇到画廊在拍卖油画。有一幅画是位年青年画家创作的,貌似没什么名气,作品风格也偏向含蓄、朴素,但在一堆拍品中我独独钟爱它。也许就是因为画者是位年轻人,又不是名家,于是,我很意外的以不高的价格买下它。有人笑着跟我说,这画要升值还要等很久。我也微笑着回答“但是我喜欢它。”
是的,很多人在看这画值不值得投资,是不是值那个价钱。我虽不懂艺术,但也明白,评价一幅好画,不是仅仅因为那个价码牌,更不是在于是不是出自名家,有没有升值空间。我认为,赏画就注重在一个“赏”字上。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人生的三路向》中写道:“ 乐趣完全是在自己浑沦活动之中。即如吃糖一样,不要误会乐趣在糖上,应晓得是在吃上,换一句话,就是不在所享受上,而在能活动上。”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不少中国人习惯于把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准都归结到物质的享受上去,总以为“乐在外边”,我们总是向外寻求、寻找,找着找着,就丧失了自我的乐趣,越发的觉得原本所要的乐趣却变得淡而无趣。赏一幅画,就是一眼看到它,就觉得喜从心来,就能感受到画者想要传达的感情,就能触摸到绘画时画布上的温度。那每一笔油彩都是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那无法自已的热爱。或者说,赏画赏的就是个纯开心,赏的就是那么简单的愉悦,赏的就是一个单纯的画而已。我很赞同梁漱溟先生的话——“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
让我们安安静静的,抛开世俗的评判标准,就那么云淡风轻的喝着茶,好好的欣赏一幅画吧。
四
从第一次在外公家听到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幼小的我便被深深吸引,一直都坚信那细细长长的琴弦中一定蕴藏着神秘的力量。大家都熟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却很少有人去了解“琴仙”俞伯牙超高琴技的由来。了解了俞伯牙为求琴声中能传达天地自然的情怀而身处荒岛直至顿悟,便能体会到为何他能弹奏出真正的空旷落寞。浮躁的心从来都弹不得琴的,所以王维的《竹里馆》里这样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也唯有胸中有千山万壑,松涛阵阵,风清月朗,天地人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这清寂天籁。
李白在诗中写过“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刘长卿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清寂的琴声需要配上恬静淡泊的内心,也只有宁静的心境才能弹出泠泠琴声中的天地灵气。今天的我们内心充斥着太多的躁气,能从喧嚣浮华中偷得片刻安静已属不易,若要我们在热闹的尘世中去聆听清净的声音更是一种奢侈。“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热闹之后还能回归平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吧。
听琴也要静下来去听,才能体会琴音中的高山之音,流水之律,看到沙平江阔、群雁飞鸣,欣赏到其中的大漠长烟孤雁行、江南泼墨青黛墙。
所以,我们需要琴声的润泽,在徐舒幽畅的琴声中,静下来,让生命中漾出大音希声。
五
喜欢苏轼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一个人的欢愉。这欢愉是清淡、清明、清醒的,宛如墙角的一支梅,暗香浮动,若有似无;若如山涧的青翠小溪,在薄雾轻笼中缓缓流淌;又恰似青翠山林里,那若隐若现的鸟鸣。书、茶、画、琴,亦或是其他,都是让心静下来的方法,每当被生活所累时,总有这些“无用”的事,带来无限的清欢。这欢悦定会是真实的,长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把生命分一些给那些看似无用的事吧,那些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会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起来,生活更加的富有热情和温度。高山流水,云淡风轻,清酌浅唱,这人生之味,才最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