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校园读书创作征文大赛教师组获奖作品
发布人:图文信息中心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2-11   浏览次数:257

校赛二等奖


作者姓名:曾雪

学校地址(邮编):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300号

学校全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年级和班级(教师组不填):

指导教师(教师组不填):

联系手机:15156991216

题目:在逆境中追逐阳光——读余华《活着》有感

本人承诺:我承诺本作品本人享有独立的著作权,且在省组委会公布获奖结果前未予公开发表。本人授予省组委会无偿享有本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在逆境中追逐阳光

——读余华《活着》有感

  

《活着》主人公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沉浸在人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美好情感当中,同时,又被其中不可捉摸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引,“一朝一夕,福祸难料”。本文将通过民族性和现实性等四个视角,归纳各位学者对《活着》一书的探索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一、一部小说,彰显民族特性

有学者认为《活着》中体现的民族性,应该是作者余华在写此小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的一个精神,在《活着》中,民族特征的展示是全方位的。

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看,《活着》是以传统的辩证思维写成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首先认为事物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活着》中,传统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和发展转化的两极都得到显示,具体表现在情节叙事、反鉴历史和人性探索这三个层面上。从写作立场来看,作者余华先生站在了民间立场的角度上,平静地叙述完了这部“死亡史”,这一大亮点成为了其作品民族特性的另一重要维度。书中并不涉及过多的评论性文字,“正如花开花落,一切顺其自然”给读者的感觉只能是余华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在看待书中人物的遭遇,对于历史霍乱,作者余华只是当其为一个外部环境,而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感。书中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在非政治的平民百姓的原初混沌之中,获得一种超脱的享受。另外,福贵和家珍对待春生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摒弃政治势力、重情重义的民间道德的自在之美。 

总之,《活着》所显示的民族性特征是余华寻找真理掘到的宝藏,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深远与悠长,看到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二、关于艺术的审美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对《活着》进行了审美反应的分析,《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这一切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活着》用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将其中陈述的部分分为两个大块,以主人公的讲述为主,以“采风者”的串插为辅,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索,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人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理解生的意义;同时还为给读者讲述了生活的苦难,是一场人生,《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活着》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精心布置的形式,消解了生活的苦难,使读者在死亡中看到了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升华,有着持久的艺术魅力。 

三、透过《活着》,看现实的新一种

活着,本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更是一个需要面对现实的字眼。有的学者认为余华的《活着》探讨了现实中人的生存处境,对《活着》中所蕴藏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的生存处境作进一步的探讨,让读者在作家平静的故事叙述中感受到生命的宁静,并不由得对处于历史与现实中得人们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思考。“苦难和温情是《活着》的主旋律,即使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人们与命运、苦难抗争,人与人之间流露出互相理解、帮助和爱护的真情,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乡人,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真实,在残酷的现实中,他们一遍遍承受生活的苦难”《活着》正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来展现普通下层人民在苦难中体味温情和在温情中承受苦难的生存处境。同时,《活着》以一种充满了温情的叙述方式,与余华以往作品中那种让人感觉冰冷的、毫无感情的、残忍的叙述是相去甚远的,在这种温情的叙述氛围里,作品中善良的人物的命运让人感伤而又让人欣慰和感动。 

有的学者还认为《活着》不着意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它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像是一首韵味悠长的歌谣,它克制而超然地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福贵因为身世受到“我”的重视而满怀喜悦地讲述自己,和盘托出,虽是平铺直叙,却在读者胸中激起一唱三叹的哀悯。 

总的来说,《活着》给读者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更特别的在于作家那对现实予以平和与超脱的写作姿态所呈现的温情的、感动的“现实”,其较于之前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残酷的、血腥的“现实”可谓是作家余华创作的“现实的新一种”。“或许可以说是作家突破以往那种“我是为虚无而写作”的创作,而回归现实、忠于现实的真正为内心的写作”。  

四、温情的受难,倔强的活着——剖析主人公的灵魂 

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有学者认为在活着一文中,作者余华先生将主人公富贵放置在一个不完全的生命状态中,让他在温情的包围下,受着苦难的折磨。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福贵的人生顿悟中确实包含着过多消极因素,但对于在漫长的艰难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底层的弱小百姓来说,实在很难否定这种人生态度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福贵作为一个无知无识无依无靠的贫苦农民,在大灾难面前,他只能采取隐忍的方式,温情地承受苦难,抗拒死亡,用不争之争的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福贵的活着是另一种反抗不是激烈的革命式的反抗,而是用生命的存在化解苦难,并进而抗拒死亡的反抗。 

然而,有学者还认为文中主人公福贵倔强地活着,具有完整的生命意义。《活着》中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即福贵对生命长度的迷恋,他在面对生存困境时,不断地“挣扎”,与之抗衡,最终并活了下来,这是一件让读者为直敬畏的事情。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只有当死神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时,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够体验到即将失去它的不舍与无奈。当我们拥有它时,就应该抓紧时间去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生命的贵重相比,一切都可以看淡了。“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与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温情的受难,倔强的活着。